第48章 忽然一朵花先开-《剑来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不就挺变通的?

    简丰自嘲道:“说我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?做人较真,喜欢挑刺,说话做事不留情面?”

    谢狗哈哈笑,不说啥。

    简丰跟着笑道:“大概是谢剑仙身份尊贵使然,由不得我不谄媚些,面对其他人,估计‘简督造’就会换作另外一副盛气凌人的面孔。”

    反正自己很快就要主动卷铺盖滚蛋了,简丰也就乐得说几句不吐不快的心里话,比如他准备好了一份公文,近期就会递交到吴鸢的刺史府,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,就是建议提高官窑匠人的薪水,不仅如此,还要给老师傅们一些额外的东西,例如朝廷给予的某种名声,又比如地方志的留名……要知道如今宝溪郡那些民窑开出的什么价格,长久以往,督造署是留不住人的。

    年轻时候,总觉得“官场会做人比会做事更重要”,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贬义话语。在督造署历练的近些年,也曾“跟对人又要比会做人更关键”。来到地方为官,从最初的踌躇满志,到如今的四处碰壁,这让曾经无比骄傲的简丰内心煎熬至极,觉得自己就像龙窑里边烧造一只瓷器。

    一边闲聊一边走到了官厅,谢狗找到了吴睬,约她一起夜游县城。

    简丰和督造署这边没问题,那位十二月花神之一的娘娘没意见,吴睬就跟着谢狗一起走出督造署。方才谢狗借机瞅了几眼桌上的那摞样式图纸,就像是一幅幅最精美的工笔画。这让谢狗颇为眼馋,自己那本山水游记,得有插画啊,否则文字再好,也有美中不足的嫌疑啊。

    到了不设夜禁的街上,谢狗带着吴睬走到那条主街,还顺便逛了一趟大名鼎鼎的泥瓶巷。

    这些年在槐黄县城和西边大山修炼的外乡人,都有所收获,各有所得,他们陆陆续续回乡之后,到了自家仙府门派,不曾想犹有一份意外之喜等着他们,仅是一笔谈资,就能帮助他们与旧年挚友多混几坛仙家酒酿,或是落座一些本无资格参加的饭局,见到一些料想之外的山上大人物。

    而他们被问最多的,不外乎两个问题,去过那条泥瓶巷吗?见过那位当年尚未发迹的陈隐官吗?

    脸皮薄的,就照实说陈隐官很早就离乡远游了,极少在泥瓶巷现身露面,故而不曾相见。

    脸皮稍微厚点的,就在言语上虚饰几分,说见过面,在路上点头致意而已,没有怎么聊天。

    不要脸的,那就真是天花乱坠了,只差没说自己是陈平安祖宅的常客,抑或是曾经亲眼看到陈平安斗搬山猿那场架,期间他出声喝彩,有过一番仗义执言……哪怕听者将信将疑,也不好去考证真伪。毕竟与那座保留避暑行宫的飞升城隔着一座天下呢,那么是早就封山的落魄山好去啊,还是大骊国师府的门槛不高啊?

    这些酒桌上的胡说八道,恰好与先前的一些小道消息互证互补,果然那拨跨洲渡船的船主、管事们所言不虚,隐官确实谈吐风雅,玉树临风!

    想必年少时的陈平安,就已经是个俊美少年了。

    是了是了,否则如何能够与那宁姚一见倾心?

    既然都逛过了小镇,谢狗干脆就带着吴睬去落魄山长长见识,貂帽少女抬起手中的那根绿竹行山杖,指了指路边的小山包,“你瞅瞅,这座不起眼的真珠山,就是昔年世间最后一条真龙的骊珠所在。”

    吴睬吓了一跳,赶忙拱手摇晃,念念有词。兴许是觉得诚意不够,少女花神就又双手合十,朝那小山头拜了三拜。

    谢狗得意洋洋,介绍起这里边的门道,“当年大骊朝廷为了补充军费,便有了‘卖山’举措,我家山主慧眼独具,早早就相中了这座真珠山,你猜猜看,花了他多少金精铜钱?”

    吴睬试探性说道:“一小袋子,十来颗?”

    谢狗唉了一声,“这就是你跟我家山主在做买卖一道的功力差距了,不可以道里计啊。他只花了一颗金精铜钱就将真珠山收入囊中。”

    吴睬瞪大眼睛,“就一颗?!”

    这都不叫捡漏了,是打劫才对吧?

    谢狗见好友一惊一乍的,心满意足道:“我入山较晚嘛,有次就虚心请教山主,那会儿还不是擅长望气的修士呢,山主怎么可能就有这等毒辣眼光,做成了这桩快则有慢则无的生意。”

    “山主谦虚啊,说自己只是觉得只用一颗金精铜钱就买下一座山头,这笔买卖很划算。”

    “当时山主满脸笑容,说一钱买一山呢,傻子才不买。”

    吴睬听天书似的听到这里,忍不住怯生生开口评价一句,“狗子,我要是只有买下一座山的钱,可能也会买这里,离着小镇最近嘛,况且进山出山都要经过的,好让以前瞧不太起我的街坊邻居,都晓得自己如今是个阔绰的‘地主老爷’啦。”

    谢狗眼睛一亮,摸了摸吴睬的脑袋,点点头,称赞一句,“好想法,回头我去山主那边考证一番,看看山主当年有没有这种念头。”

    吴睬神色慌张道:“不行不行,只是我的幼稚想法,这种混账话,狗子你别告诉陈先生……”

    谢狗点头道:“放心,就说是我的猜测,与你无关。”

    吴睬如释重负,很快就又提心吊胆起来,“不会讨骂?”

    谢狗手提行山杖,一下一下敲击自己的肩膀,呵了一声,“山主温柔,从不骂人。”

    之后谢狗摆足了“本地乡巴佬”的架子,与吴睬继续介绍起家乡风物。

    比如昔年一座座龙窑排布的诀窍,老瓷山的来历和神仙坟的渊源,桃叶巷那些桃树的门道……此外小镇还有两条不显眼的‘龙须’。其中一条龙须,最早的龙尾溪改名为龙须河,再往后,就又名为铁符江。可惜当年随意散落在水中的蛇胆石,已经再难看见一颗。

    谢狗偶尔下山,就会去河里摸石头,找来找去,都是些早已褪色的蛇胆石,本来还想着给小米粒一两个碗口大的惊喜,终究是难以遂愿喽。

    另外那根龙须便是小镇一条主街,有封姨创办的那栋酒楼,有被大骊礼部事后拓碑的螃蟹坊,有一棵早就倒塌了的老槐树,有一口衙署封禁的铁锁井,还有那座没了看门人的东门……

    兴许是被谢狗说得动心了,吴睬说咱们先不去落魄山,再走一走槐黄县城周边地界。

    简丰正在提笔书写那道公文,突然有衙署佐吏神色激动赶来敲门,颤声禀报一事。

    原来有一位刑部供奉秘密登门,让督造官简丰连夜去往牛角渡,乘坐军方渡船去一趟京城,因为简丰需要临时参与明天的一场议事,时辰,辰时初刻,地点,国师府。

    简丰一头雾水,思来想去,也只能猜测陈国师是要亲自过问花神杯烧造一事?

    简督造看似神色平静,实则内心早已翻江倒海。不知此次进京,到底是福是祸?

    回到书桌旁,简丰提笔蘸墨,继续书写那份公文,激荡不已的心情,逐渐趋于平和。

    离着骑龙巷很近的一个小馆子,俩“少女”逛累了,她们在这边点了一份宵夜,点了几份家常菜,顺便喝点糯米酒酿。背对门口的吴睬发现桌对面的狗子,好像一下子变了个人,也不可劲儿嗦螺蛳了,也不一条腿踩在板凳上了,也不拉着吴睬唱拳了,吃相和坐相都淑女极了……吴睬瞬间回过神来,转头望去,看到门口站了一个容貌清俊的青年男子,黄帽青鞋绿竹杖,他神色温和,虽然此刻眼睛看着吴睬,心明显却在谢狗那边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

    一样月色照九洲,几家欢乐几家愁。近期意迟巷、篪儿街的将相公卿和达官显贵们,既有沦为笑谈的,也有一开始还在看热闹的,结果很快就自己成为热闹的,落难遭灾的,总是四处奔走,想要托关系请人帮忙求情,让洪霁和北衙适当抬抬手,抑或是最好递句话给到国师府……只是谁敢接茬?

    唯独那些一向清廉为官的,倒是有了个不大不小的意外之喜,至少能够睡个安稳觉。

    意迟巷袁家,大骊王朝最顶尖的豪门之一。之所以有个“之一”,只因为这条街上还有个上柱国曹氏。流水的文臣武将,铁打的袁曹两姓。

    家主袁崇,已经主掌都察院多年,简单来说,大骊朝的言官,半数的朝野“清流窝”,姓袁。

    只因为都察院毕竟不如关老爷子的吏部那么显要,再加上袁崇这么多年来有意无意的沉默寡言,才让一座原本人人视若龙潭虎穴的都察院,好像变得无足轻重起来。

    今天在这位老人的简朴书房内,开了一场人数不多的家族议事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,明天国师府有两场议事,袁氏家族内部刚好有两个人需要分别参加一场。

    这两场议事极为隐蔽,几乎没有透露出任何风声,国师府那边,别说是明确的议题,就是为什么会找他们两拨人,都需要他们去猜。就像一张考卷,只有进了考场才知道考题是什么。

    但是任何一个富贵绵延的头等世族,最擅长的,就是猜题和押题。

    袁崇说道:“不必等袁化境了,他是山上人,未必肯来趟浑水。你们都说说看自己的想法。”

    袁纪皱眉,率先开口说道:“是要在两京和地方之间,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官员对调?”

    袁纪,容貌儒雅,气态端肃,国子监司业。他是袁崇的嫡长子,精通训诂,可谓著作等身,尚未五十的年纪,就已经是大骊朝小学、金石、目录学的泰斗人物,与礼部赵尚书并列誉为大骊朝的文坛祭酒。便是袁氏家族最重要的客卿、愚庐先生这样的鸿学硕儒,也要时常书信往来,跟晚辈袁纪请教某些生僻章句的出处。

    现任洪州刺史袁正定,他跟巡狩使裴懋、陪都重臣魏礼、韦谅一样参加了那场早朝。

    还有两位俱是做到了封疆大吏的佳婿,处州刺史吴鸢,禺州将军曹戊,他们都是迎娶了袁氏嫡女。

    吴鸢转头笑道:“曹戊,明天就要见到陈国师了,紧张不紧张?”

    本名许茂的曹戊,这个手背满是疤痕的实权武将,对于连襟的调侃,显得有些无动于衷。

    不同于曹戊明天就要参加巳正二刻的国师府议事,吴鸢不在受邀之列。

    而袁正定的那场议事,就要更早一点,国师府定在了辰时初刻。

    吴鸢自讨个没趣,给自己剥了一颗仙家柑橘,细嚼慢咽起来。

    屋内最年轻的人物,是一对兄妹,袁宬,字子美。被爷爷取名为“宬”,袁宬显然是被寄予厚望的。妹妹许谧,她这些年都是跟随愚庐先生在那山中书斋治学,先前老莺湖风波,她就是看客。兄妹的母亲都是袁氏庶出,他们父亲却是清风城许氏夫妇的嫡子。

    袁宬对于金榜题名是志在必得,科举功名唾手可得。去岁入冬,陆陆续续的,全国举子就开始汇聚在京城,按时参加被誉为是春闱的会试,但是在去年末,大骊皇帝就下了一道圣旨,来年的会试,推迟到与秋闱乡试差不多的时候。

    当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,都不清楚为何朝廷要如此作为。好在朝廷体恤举子,专门拨下一笔费用给礼部,用各种名义送到举子手中,家境好的,本就无所谓在京城多待半年光阴,那些囊中羞涩的士子,却是如释重负,他们一番精打细算过后,惊喜发现还有一点盈余,能够多买几本善本,若是那类不在意校雠、版本的闲杂书籍,由于近期京城数家书坊都在售卖“一折八扣书”,买它个满满当当一箱子都没问题。

    袁宬因为才情、家世兼备的缘故,几乎是大骊文坛认定的一甲三名,好像袁宬参加会试、殿试就只是过个场而已,其实袁宬为此也很烦恼,他担心这些风评,不知哪天就落入了国师府某人的耳朵,毕竟这个“某人”,就是板上钉钉的本届会试主考官。那么袁宬最终有无资格成为一位“天子门生”,就要先过这一关。袁宬是半个清风城人氏,而那人与正阳山、清风城的关系如何,一洲皆知。

    许谧亲眼见证过那场老莺湖风波,她以前还会沾沾自喜几分,老邻居曹氏,他们除了出了个巡狩使的曹枰,让袁氏自愧不如,但是其余的,总归是方方面面都不如袁氏。两家人在朝堂在地方,暗中较劲掰手腕很多年了。

    先生洪崇本返回山中书斋之前,她问了个大逆不道的问题,“烈火烹油似的家族风光,不怕吗?”

    洪崇本兜里揣着一笔与袁氏赊欠而来的买山钱,听到学生的这个问题,老人也是倍感无奈,没有说什么冠冕堂皇的言语,只是让许谧做好自己,争取学业修道两不误。

    近期两条街巷都已经有点风声鹤唳的意味,对各自家族的年轻人约束极严,不许外出交游,不许私自宴客,尤其不许在外过夜,当然也有一些娇生惯养了二三十年、拎不清事态轻重的货色,哄是哄不回来的,骂不管用,狠狠揍一顿就老实了。所以这拨早就被家族养废了的年轻人,几乎都是被强行拖拽回家的。

    袁正定沉默许久,揉了揉眉心,说道:“最关键的一件事,还是陈国师对双方的整体看法,是好是坏。”

    到了袁正定这个岁数和位置,想要再往上走,看似还能斗智斗勇斗力斗狠,但是真正拼的,其实就是“命”了。

    而作为家主和长辈的袁崇又不太一样,老人除了谥号和身后名,早就别无可求,那就只能往下看了,看年轻一辈的出息。

    袁正定自然是意迟巷年轻一辈当中,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。当年外放地方,先担任槐黄县县令,升任青瓷郡太守,再成为洪州刺史,一步一个脚印,可谓仕途顺遂,属于最正统的升迁路径。反观曹耕心,担任龙泉窑务督造官,却是比较特殊。此外关翳然刚刚就任莒州刺史,也算“厚积薄发”了。还有篪儿街的刘洵美,他们这拨“年轻人”,属于从小到大就会被长辈拿来攀比。

    曹戊看了眼袁正定,不得不说,袁氏子弟都是当之无愧的气度风雅美男子。洪州是大骊朝当之无愧的大州,而且太后娘娘就是豫章郡人氏,前不久朝廷设置了豫章郡采伐院,而洪州治所就在豫章郡。

    吴鸢吃过了柑橘,又拈起一块果脯,作为骊珠洞天历史上的第一任县令,他既是上柱国袁氏的女婿,还是国师崔瀺的学生,双重身份,等同于拥有两张官场护身符,偏偏在那槐黄县城任上,沦为官场笑柄,只能灰溜溜离开,在中岳地界一个小郡“高就”,名义上是升迁了,实则是坐了多年的冷板凳。

    所以当年由袁正定接任县令,官场上有些说法,是帮忙擦屁股去的。

    当然,吴鸢最终能够返回处州,而且还当上了刺史,算是杀了一记很漂亮的官场回马枪。

    曹戊始终沉默,这次进京,就只是带了几样禺州的土特产。

    其实上次相约于披云山的礼制司衙署,曹戊假公济私,与当时还不是大骊国师的陈山主,喝了一杯茶,算是叙旧。

    屋内气氛略显凝重,但是没有谁觉得适合说些故作轻松的言语。

    终于还是袁崇缓缓问道:“你们都说说看,国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?”

    所以听到这个问题,袁正定瞬间就头皮发麻,父亲是一个极有主见、且远见的人,要知道父亲才是那个与陈国师相处次数最多的那个人!

    袁正定稳了稳心神,说道:“谋而后动,算无遗策。”

    吴鸢小心翼翼字斟句酌,说道:“大事之上极有定力,很擅长处理一团乱麻的局面。如果用下棋打比方,哪怕陈平安棋力弱于对手,可以少输,但只要棋力高过对手,他就一定不会输。”

    曹戊的看法最为言简意赅,就一个字,“狠。”

    袁纪自嘲道:“可能是因为我不像个官的缘故,我对陈国师的观感,跟你们都不太一样,我觉得他的所作所为,藏有一份私心,他根本无所谓大骊官员怎么看他,他只在意大骊百姓怎么看待曾经的两个人,只在意那两个人如何看待今天的他。”

    例如属于旧卢氏疆域的两州,原本赋税极重,但是突然有所调整,从五十年缩减为成了三十年。更早之前,山水神灵的察计年限,也从十年一届延长为三十年,类似方案,推行得无比顺畅……这就是出身同一文脉的师兄弟、先后担任大骊国师的好处了。好像绝无新官上任、就要一味推倒前任制定国策的半点嫌疑。

    不知不觉的,即便中土文庙,甚至是文圣一脉本身没有说什么。
    第(2/3)页